快樂,和快樂的代價
今天早上,同樣是走向Kolkata老人院的路上,碰上了火車站旁的一班小朋友。他們每天都在火車路軌上玩遊戲,不像香港的小朋友迷頭迷腦的在玩iPad,他們玩得是捉迷藏,賽跑,撿路面的膠樽玩遊戲。遇見我們一群不同膚色的外國人,總是親切的跑過來大聲叫“Hello““Uncle“ “Auntie” (對的,我們都很老了。)笑得非常的燦爛。
身旁的德國Uncle不禁感嘆的說:「只有在印度這些落後的地方,才能見到這樣真摯的笑容。在德國要令小孩笑得這樣燦爛,你最少要花上五十歐元呢。」還問我在香港的小孩見到外國人會不會這樣。我只好幽幽的回答:「先不用說平日小孩平常已常見到外國人,他們跟所有發達國家的小孩一樣,喜歡玩iPhone多於見人呢。」德國Uncle只好說:「看來,擁有得愈多,就愈不滿足呢,還是這樣快樂一點比較好。」
可是我心想:真的是這樣嗎?因此跟他說了另一個故事。
在這兩個星期的下午,我都在一給Slum School 中當老師,給一些街童上一些簡單的英語課。他們其實不一定是露宿街頭,很多都只是上午下課後沒事幹,所以修女就給他們一個地方去玩和學習。這裡不用做教案也不需要怎樣備課,其實很輕鬆。那些小孩子都很熱情,很快樂。一見到“uncle“(即是我),“auntie“就會馬上撲過來跟義工玩。玩當然是很高興,但是上課的時候問題就來了。很多時他們都不會專心去做作業,少看他們一眼就會在課室走來走去找朋友玩。搶其他人的玩具,打架更加是家常便飯-不是A打B,就是A打B,B打C,C打D,D打A 的互毆,再不是就是一群小孩打一個較大的-這裡根本就是真人版的「小朋友齊打架」。我們可以做的就只有分隔他們,必要時罰一兩個頑皮的小孩趕出課室,有時情況甚至失控得修女要全部學生提早下課。
當時我的同事,一個德國的女生,禁不住問了一個問題:「為何這裡的小朋友會是這樣的呢?在我們小時候都會聽老師的話去玩去學習,這裡為什麼不是這樣呢?他們來這裡學習,不就是為了讀好書,改善他們的生活,然後離開這一個破落的社區嗎?」
當時我回答的是因為印度這個社會都欠缺紀律,和他們都沒有被告知有更美好的理想和生活可以去追求。現在想來這個答案實在欠缺深度。現在的我認為答案就是存在在印度人的笑容之中。印度人都是活在當下之中,他們不想過去和未來,就是盡力的活好每一天,欣賞和享受身邊每一樣值得高興的事物-可以是一杯奶茶,一份咖喱,一個外國人,也可以是跟朋友玩甚至打架。他們就是滿足於這樣的生活之中。
可是制度,法律和規則是甚麼呢?他們的存在都是管理人的行為和自由,協調人和人中間的關係得以和平共處,然而卻必須要限制和犠牲部份個人的自由去得到這些潛在的好處。夢想目標是甚麼?就是對現在的不滿足,和對未來的盼望和計劃,但是在過程之中必然會有所付出,才會有一個延遲的回報。可能對於活在當下的印度人來說,為何要放棄現在有的快樂和方便,去換取潛在和未來的利益呢?
可能你會說,快樂就好了,管這麼多幹嗎?沒錯,人類的快樂和福祉才是最終的目標。可是古語有云:「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」。正是多慮,才能更全面和長遠的去考慮未來的危險和回報。因此很多在印度的特色就能解釋了。為何過馬路要守交通規則?走了過去沒有撞死就好了-他們沒有想到遵守規則會令所有人走得更快而沒有危險。為什麼街童會選擇在路上討錢,而不是去讀書工作掙錢?那是因為今天我的生活還過得去,那我為甚麼要改變呢?印度人和大家的印象相反,其實係很喜歡整潔的,可是他們在公德和公共衛生上就完全不是這一回事。亂拋垃圾,隨處吐痰樣樣做足。這是因為他們馬上就享受了方便,卻理解不到對整體社會健康的影響。相反,在發達的國家,大家都不會這樣就容易滿足,我們沒有這樣快樂,因此我們就會去計畫將來。我們也比較能接受延後得到的快樂,因此我們遵守規則法律,甚至到了過了火的程度。
當然,這其實也是一種因果循環。就是因為在印度這樣的社會,宗教民族語言分化,貧富懸殊。在這樣一切都混亂的程況之下,誰又能敢去說將來呢?誰會想得到延後的回報呢?活在當下,享受和滿足於現在,這就是印度人唯一的選擇,也是印度人的無奈。在這樣的氛圍之下,政府和社會也欠缺改善的動力。畢竟,不滿和欲望這些都是去進步的動力。人人滿足,那就一切照舊吧。滿足,這是印度的小確幸,同時也是印度的詛咒。
話說至此,德國朋友也只好說這是個問題。我也好像把氣氛弄得太嚴肅就草草轉換話題了。我心中其實不是想批判這種的心態,尤其是對於這樣做控制狂來說,這種活在當下的態度是很值得學習的。制度和規章也有過度繁複而忘記了為整體福祉的初衷。惟望在印度現代化的過程之中,享受了物質生活的甜美,也勿忘他們今天的笑容。
混亂貧窮,但滿足快樂。可能,這就是印度,印度的美麗和哀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