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Reflection. Show all posts
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Reflection. Show all posts

Sunday, May 18, 2014

關於快樂,從右腦出發


 上篇文章說了我對印度人的快樂的一些觀察,但這一次我也說說過我的想法有一些改變,這裡說都是一些比較個人的影響。)

「Jacky,我覺得你沒有投入到印度的生活,你還是香港的Jacky」一個義工朋友這樣對我說。我無言以對。

朋友都知道我是一個是認真的人。我認為做一件事必然會有其方法,目標和意義。根據這些然後把事情用最好的方法做好就是了。我的人生彷彿就是由計畫ABCDE,次序12345 的運行著,最好就是一步不差像物理定律的運行。如果有人生有差錯,要不修正軌道,要不就是轉換計畫吧。就是一種活在未來的活法。

可是我也不是一個隨波逐流的人。我對這個社會預設出來的計畫:讀書上大學交女友結婚供樓生仔loop,沒有甚麼興趣。為何要依從這樣沉悶的規則走?人人都這樣走只是因為容易嗎?但是我眼見很多人踏上了這一條階梯卻說不上快樂。我偏不接受這樣的道路,生命應該充滿著樂趣和突破的。我不斷的嘗試不停的探索。計畫和探索成為了我人生的主軸。
人生的道路就像這樣,高低不定,還要繞遠路。

然而我在這樣的過中,我開始感到迷失。首先是這個和現實對抗的道路。一點也不好走,不隨大隊就得另覓道路,這樣的道路固然可以風景壯麗,但也可以是艱險萬分,超出計畫的情況往往會令我焦慮不安。另外,我也失落了探索的意義,我為何要去探索呢?我又要去探索甚麼呢?我看到新的風景,學到了新的東西,然後呢?我心中並沒有得到滿足和高興,卻只留下了一堆問號。

在這裡我體會到是,我應該追求的是快樂,如果以基督教的說法,應該是喜樂和平安。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,而不是向外的追求。而實踐這種快樂的方法就是活在當下,一種不需要望於未來的快樂。這可不是印度人的快樂之道嗎?一種出於滿足,自有的快樂,隨遇而安的快樂。

印度人快樂的另一個要點,就是接受。他們了解到自己改變不了很多社會的問題,就會學懂接受和適應。而不是像西方文化一樣,以批判的角度去指出各種的問題和改善方法。這種心態可能是他們認為萬物有靈,世事自有神靈掌管有關,因為而傾向於向鬼神祭祀祈褔吧。有趣的是,基督徒和回教徒也有接受上主安排,為他們準備好道路的思想。而無神論者的我就只得認為人類為萬物之靈,就自有追求生命的意義,為蒼生謀褔祉的想法吧。這也可算是儒家的「人定勝天」的思想。那就難怪古聖賢會有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的想法了。

恒河夜祭


當然,我也不打算否定過去,香港的自已。我認為計畫令人思考周詳,反抗現狀和掙扎會令人和社會進步,探索的野心會帶來樂趣和社會的創新。可是這些東西都不值得以快樂來換,事實上,也不需要以快樂來換。如佛寺中,我見到僧人們在辯經,看似激烈的對抗,事實上雙方都保持著平靜的心境和理智。左腦的波動和右腦的平靜是可以共存的。

辯經中的僧人們

而事實上,要是沒有快樂,所有的計畫探索思考也無從說起。在過去工作的一段長時間,我陷入了抑鬱之中,在這種情況之下,一切都亂了套,工作就更加不用說甚麼效率了。要走遠的道路,就更要控制得住自己的情緒,保持著心境的愉快。

我不知道回港後合否變回「香港的Jacky」,但在這旅行的期間,就讓我做一次「印度的Jacky」吧。

Tuesday, April 22, 2014

快樂,和快樂的代價

快樂,和快樂的代價

印度的小朋友,充滿笑臉


今天早上,同樣是走向Kolkata老人院的路上,碰上了火車站旁的一班小朋友。他們每天都在火車路軌上玩遊戲,不像香港的小朋友迷頭迷腦的在玩iPad,他們玩得是捉迷藏,賽跑,撿路面的膠樽玩遊戲。遇見我們一群不同膚色的外國人,總是親切的跑過來大聲叫“Hello““Uncle “Auntie” (對的,我們都很老了。)笑得非常的燦爛。

身旁的德國Uncle不禁感嘆的說:「只有在印度這些落後的地方,才能見到這樣真摯的笑容。在德國要令小孩笑得這樣燦爛,你最少要花上五十歐元呢。」還問我在香港的小孩見到外國人會不會這樣。我只好幽幽的回答:「先不用說平日小孩平常已常見到外國人,他們跟所有發達國家的小孩一樣,喜歡玩iPhone多於見人呢。」德國Uncle只好說:「看來,擁有得愈多,就愈不滿足呢,還是這樣快樂一點比較好。」

可是我心想:真的是這樣嗎?因此跟他說了另一個故事。

在這兩個星期的下午,我都在一給Slum  School 中當老師,給一些街童上一些簡單的英語課。他們其實不一定是露宿街頭,很多都只是上午下課後沒事幹,所以修女就給他們一個地方去玩和學習。這裡不用做教案也不需要怎樣備課,其實很輕鬆。那些小孩子都很熱情,很快樂。一見到“uncle(即是我),“auntie“就會馬上撲過來跟義工玩。玩當然是很高興,但是上課的時候問題就來了。很多時他們都不會專心去做作業,少看他們一眼就會在課室走來走去找朋友玩。搶其他人的玩具,打架更加是家常便飯-不是AB,就是ABBCCDDA 的互毆,再不是就是一群小孩打一個較大的-這裡根本就是真人版的「小朋友齊打架」。我們可以做的就只有分隔他們,必要時罰一兩個頑皮的小孩趕出課室,有時情況甚至失控得修女要全部學生提早下課。

當時我的同事,一個德國的女生,禁不住問了一個問題:「為何這裡的小朋友會是這樣的呢?在我們小時候都會聽老師的話去玩去學習,這裡為什麼不是這樣呢?他們來這裡學習,不就是為了讀好書,改善他們的生活,然後離開這一個破落的社區嗎?」

當時我回答的是因為印度這個社會都欠缺紀律,和他們都沒有被告知有更美好的理想和生活可以去追求。現在想來這個答案實在欠缺深度。現在的我認為答案就是存在在印度人的笑容之中。印度人都是活在當下之中,他們不想過去和未來,就是盡力的活好每一天,欣賞和享受身邊每一樣值得高興的事物-可以是一杯奶茶,一份咖喱,一個外國人,也可以是跟朋友玩甚至打架。他們就是滿足於這樣的生活之中。

可是制度,法律和規則是甚麼呢?他們的存在都是管理人的行為和自由,協調人和人中間的關係得以和平共處,然而卻必須要限制和犠牲部份個人的自由去得到這些潛在的好處。夢想目標是甚麼?就是對現在的不滿足,和對未來的盼望和計劃,但是在過程之中必然會有所付出,才會有一個延遲的回報。可能對於活在當下的印度人來說,為何要放棄現在有的快樂和方便,去換取潛在和未來的利益呢?

可能你會說,快樂就好了,管這麼多幹嗎?沒錯,人類的快樂和福祉才是最終的目標。可是古語有云:「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」。正是多慮,才能更全面和長遠的去考慮未來的危險和回報。因此很多在印度的特色就能解釋了。為何過馬路要守交通規則?走了過去沒有撞死就好了-他們沒有想到遵守規則會令所有人走得更快而沒有危險。為什麼街童會選擇在路上討錢,而不是去讀書工作掙錢?那是因為今天我的生活還過得去,那我為甚麼要改變呢?印度人和大家的印象相反,其實係很喜歡整潔的,可是他們在公德和公共衛生上就完全不是這一回事。亂拋垃圾,隨處吐痰樣樣做足。這是因為他們馬上就享受了方便,卻理解不到對整體社會健康的影響。相反,在發達的國家,大家都不會這樣就容易滿足,我們沒有這樣快樂,因此我們就會去計畫將來。我們也比較能接受延後得到的快樂,因此我們遵守規則法律,甚至到了過了火的程度。

瘋狂的交通


當然,這其實也是一種因果循環。就是因為在印度這樣的社會,宗教民族語言分化,貧富懸殊。在這樣一切都混亂的程況之下,誰又能敢去說將來呢?誰會想得到延後的回報呢?活在當下,享受和滿足於現在,這就是印度人唯一的選擇,也是印度人的無奈。在這樣的氛圍之下,政府和社會也欠缺改善的動力。畢竟,不滿和欲望這些都是去進步的動力。人人滿足,那就一切照舊吧。滿足,這是印度的小確幸,同時也是印度的詛咒。

話說至此,德國朋友也只好說這是個問題。我也好像把氣氛弄得太嚴肅就草草轉換話題了。我心中其實不是想批判這種的心態,尤其是對於這樣做控制狂來說,這種活在當下的態度是很值得學習的。制度和規章也有過度繁複而忘記了為整體福祉的初衷。惟望在印度現代化的過程之中,享受了物質生活的甜美,也勿忘他們今天的笑容。


混亂貧窮,但滿足快樂。可能,這就是印度,印度的美麗和哀愁。